构建知行合一的TRIZ实训体系

作者:史博嘉

构建一个适合中国企业的创新体系,一直以来都是我为之努力的目标之一。这需要真正理解中国研发体系的运作机制、水平和需求;需要理解TRIZ方法的各个工具实际使用的效果、特点;需要完善不同的导入形式,考虑师资、专家、课程,以及创新文化的建设。再多年思考与积累后,我建议企业构建“知行合一的TRIZ实训体系”。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一下这个体系。

1,先定目标再出发

TRIZ当中IFR思想(IFR:基于理想系统的概念而得到的针对一个特定技术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称为最终理想解。)就是要先在宏观上明确目标,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这种方法在任何事情上都适用。对于一个TRIZ实训体系的建设,我们也应该先确定目标,并逐步实施,这样才能不偏离初衷。

1.1注重实效,用成果换回报

中国的企业注重实效,每一笔钱花出去,都要有明确的产出,而且产出要有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给企业华而不实的东西,必须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用真实的效果推进创新方法的深入。

十年前,我和某位五级大师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背景:我们公司请大师参与了一个解题项目,大师给了客户几个方案。但经过几轮的沟通,客户认为方案不可行,大师也黔驴技穷了。于是我与大师有如下对话:

我说:“Clients think that your solutions are not feasible.

大师说:“It is just an example. For example, It is an apple.

我说:“I need an apple. I am hungry. I just want to pay for apples.

……

后来,还有很多大师和泰斗与我们公司合作,我都明确的传递一个信息:我不会为你的五级证书或者博士学位付费,我只为切实的解决方案付费,而且是重金。不管是谁,必须用切实的成果换取回报。

这些年来,很多企业走了不少弯路,他们从最开始被引导去参加培训,拿证书,迟迟看不到效果,最终放弃。其实,企业也可以像我一样,理直气壮的说:I need an apple!

1.2绝不坐而论道,步步不离实战

企业培训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不光要投入金钱,还要投入员工的时间。作为企业花费如此之高,绝不是为了让员工在那里拿证书,为跳槽做准备,而是应该更多的通过技能的培养,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获得正向回报。在这种大背景下就不能天天讲理论,坐而论道,应该步步不离实战,下现场边干边学。

培训是通过培养加训练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方式。换句话说,有别于学校教育,以学习知识为目标,培训的目的是技能训练,即:学习如何运用知识。因此,整个体系的推进一定要是基于实战,基于与实际课题相结合。

1.3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构筑多层级体系,逐步深入

这些年,走过很多企业,有的行业从第一名到第十几名我都去过。不同层级的企业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体系的建设应该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的需求,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TRIZ方法从总体上讲,就是两个工作:解决技术问题和预测产品未来的方向。解决技术问题是经典TRIZ的核心,“产品预测”往往是行业中领导企业或有志于获得领导地位的企业才会做的。在之前的文章中,对于“解题”,我都是一笔带过,实际上,这个概念还需要细分和重新定义。

在经典TRIZ里面,最开始的部分就是发明等级的划分。现在慢慢理解了,不同级别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也是之前阿奇舒勒老先生费了那么多笔墨专注于此的原因。但这个分类方法,在企业实践中,确实操作性比较差。以笔者现在还较为浅显的认知水平,我觉得把技术问题分为三类更为合适:

第一类:常规问题,工程师日常遇到的问题,属于发明问题,但需要自行解决;

第二类:常规难题,往往需要课题组或补充其他资源来解决,需要企业集中投入;

第三类:困扰企业的行业难题(卡脖子问题),其他企业已经做到,但本企业不知道怎么做?或者是行业中的知名难题;

针对上述课题,应该有不同的目标构成:常规问题提效率,常规难题上台阶,行业难题求突破;接下来就分别探讨前两类课题在一个“知行合一”的TRIZ实训体系中,如何达成。最后一类课题,应该通过咨询的方式解决,不在本文中详谈。

该体系重点分为三部分:学知识、练技能和重积累,如图1所示。接下来我们分别讨论。

2,学知识:培训阶段,解决常规问题

判别标准:老师只讲自己带来的PPT,不与学员讨论具体课题,没有指导意见,符合以上条件,视为“学知识”阶段。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没有TRIZ也一样可以解决,只是效率问题。日常工作中的常规问题更是如此。在这部分引入TRIZ的作用就是提高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这部分内容对于整体研发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后续工作推进的基础。

但是,可以负责任的说,这部分内容普通培训即可,不需要深入的学习。在当前市场上超过80%的课程都集中在这部分。

TRIZ市场中,因为绝大多数培训公司,产品很难差异化。在这种背景下,就开始搞各种“大师”和各种新的理论体系。因为这两样都比较容易获得,培训机构不需要太多的付出。但上述两个“特色”对于企业有什么实际帮助呢?

对于基础知识的培训,一般我们建议三种方式获得:

1、自学

a) 优点:工程师时间灵活,企业无需花费专门的成本进行培训;

b)缺点:工程师需要非常高的自律性,且工程师对于这种极端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很容易误入歧途;

2、理论培训(集中教学)

a) 优点:优秀的师资可基本保证工程师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

b)缺点:企业需要花费专门的培训时间,成本较高;

3、自学+集中辅导

是以上两个途径的融合。可以兼顾以上两途径的优点,也可适度缓解二者的缺点。

在这个阶段,我建议企业要“快速通过”,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培训课程应该不超过三天,内容就是经典TRIZ内容加简单的分析工具。

3.练技能:以实战训练为主体的体系建设

    判别标准:整个实战训练应该以企业课题为主线,弱化理论讲解。实战训练的过程中,专家应该与参训者具体讨论明确的解决方案。

实战训练选择的课题,首先是适合TRIZ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应该以符合上述常规难题定义的课题为主。一般在实战训练开始前,应该要求实战训练专家到现场,了解课题的工况,再进行实战训练。

实战训练不论是对课题的集中解决,还是人员的培养都颇有裨益。不光如此,对于培训机构的甄别,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真材实料的技术积累,哪个老师敢接这种项目。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的清除滥竽充数的培训机构,使企业走上真正应用创新方法的道路。

4,再谈练技能: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一直以来,在TRIZ推进工作中,对于培训、实战训练等概念都较为模糊。究竟什么是培训?什么是实战训练?区分不清晰。而实战训练的内涵,则更少有人深入细分。实战训练究竟要给企业带来什么呢?从培训到实战训练,仅仅是让老师走下讲台给予学员实际的指导吗?不是!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先回答:解决一个极端的技术难题究竟需要哪些支撑?同时也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企业要打造强大的研发体系,究竟应该如何补足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高屋建瓴的理解这个问题,才能更好的把握。在过往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也解决了一些行业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总结(以我现在的知识水平如是),解决问题主要需要以下五个技术支撑,如图2:

4.1行业知识

当前企业的研发体系,重点布局于本行业知识、能力和方法。行业知识与基于本产品的设计能力是企业解决问题的主要依托。企业在这方面能力已经很强了,笔者不在这里赘述。

4.2问题的分析与拆解

对于解决一个问题,分析及拆解是重要的前提。通过分析,了解一个技术问题的形成机制,才能更好的解决。而从解决路径上讲,则应该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我们不能容忍企业花费巨资解决一个技术问题,竞争对手却从某个方面轻松的绕过问题,从而取得竞争优势。问题的分析和拆解是客观、全面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问题分析的方法,很多企业已经在应用。实战训练需要系统的增加分析和拆解工具,提高后续使用工具的成功率。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会另文阐述。

以上两点都是企业已经涉足的内容,而接下来三点则是企业需要不断引入,丰富自身研发体系的重点。

4.3跨行业知识的借鉴

>创新方法揭示了三个重要规律之一:科学效应在其所属领域之外被用来进行创新。

当今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多个学科交相辉映、共同发展。产品也往往越来越复杂,涉及多个技术领域。这就给研发人员带来了巨大挑战。超出自身的专业范畴的技术,往往知之甚少;超出了本产品范畴的技术,往往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鉴跨领域的知识来解决本领域的技术难题。这部分能力,应该是企业在提升自身研发能力过程中重点打造的内容之一。实战训练应该给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方法和工具。

4.4创新方法中的解题工具

创新方法揭示了三个重要规律之一:在不同的技术领域,相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被反复使用。

创新方法在解决发明问题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创新方法的导入,帮助企业解决重点、难点技术问题是一条捷径。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案万变不离其宗,但前面找到解决方案的过程却是千变万化,绝对不是靠读一本书,或者坐在那里玩玩手机、听听课能解决的。这需要与实际课题结合,不断演练,步步深入的过程。

在实战训练中引入创新方法应该是整个过程的重点。

4.5技术预测

创新方法揭示了三个重要规律之一:在不同的技术领域,相同的技术发展模式反复出现;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注意到技术预测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技术问题,一百年后都可能解决,即便是永动机。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往往是诸多限制造成的。技术预测可以很好的从宏观面看待一个产品、一个技术,从产品发展的维度找到“必然”的突破点。技术预测有助于我们在产品设计的迷雾中判断那些更容易突破的路径。

这个话题也比较大,请大家查阅相关文章。

4.6实战训练应该包含的内容

从总体上知道了解决一个技术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的支撑,我们也就明确了实战训练努力的方向。虽然一个实战训练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至少应该知道优先补充哪些能力和方法。这也使得实战训练不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近些年,在推进实战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求以实战课题为主线。在这个基础上,参考上述几个能力,不同程度的引入到实战训练当中。

行业知识方面,不需要引入。每个产品专家都具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反而是TRIZ老师需要补充这部分内容。这也对TRIZ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其他四个能力方面,经典TRIZ方法论和问题的分析与拆解是实战训练的重要内容。技术预测和跨行业知识的借鉴部分比较复杂,很难做到非常细致。这两部分内容只能教方法,浅尝辄止。但是,这两部分内容是现在和未来研发体系竞争的焦点,如果不包含这部分内容,实战训练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5,重积累:帮助企业建立自主的培训能力、积累师资、教材和案例

在学知识和练技能方面,我们可以建立一套“知行合一”推进思路帮助企业深化TRIZ方法。在该体系中,不仅包括学知识、练技能的内容,还应该包括积累的部分。企业应该在教材、内部讲师、案例等方面进行积累,使得企业逐步形成自主发展的创新体系。

对于基础培训部分,其实大师未必能有内部讲师讲得好。内部讲师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了解企业,了解本企业的产品和技术。而讲课的水平高低体现在案例的水平,而这方面内部讲师的先天优势不言而喻。如果给予这些内训师适当的培训和指导,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企业内部推动实用、生动、有效的内部课程。

围绕着内部师资的培养,会逐渐积累适合本企业的教材和案例集。这些案例集不在是生硬的外来理论,更不可能是灯泡、茶杯和键盘,而是带有浓厚本企业特色,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教材。这些教材对于企业深入推进技术创新是非常珍贵的。从推进创新方法的角度讲,注重积累是应该及早启动的工作。

6,逐步构建完整的企业创新体系

实战训练就是要补足上述五大能力的起步阶段。如果我们能以这个维度来推进创新方法的实践,相信创新方法是可落地、可复制、可以与企业现有研发体系相融合的。

上述五个能力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可以通过实战训练初步引入这个体系,但要完整的打造该体系,则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TRIZ推广体系,并在这个体系的推进过程中,完善自身的研发体系。如图3:

由于篇幅限制,该文重点谈导入培训及实战训练的推广(该金字塔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即:知行合一的TRIZ实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