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体系的"确定性"VS发明问题的“不确定性”

作者:史博嘉

从企业的角度,在推进TRIZ的工作中都期望步步为营,投入与成果形成良好的互动。但是,在TRIZ方法的推进过程中,有时难以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课题难度的“不确定性”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不确定性既使我们看不清方法的有效性,也分辨不清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不到位,也分辨不清我们是否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帮助企业找到一条科学、有效、合理的创新之路。

1两个极端

1.1忽悠型机构VS傻白甜客户

  有些客户辛辛苦苦培训了数年,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培训机构会告诉客户,你继续学就好了!比如,学学ARIZ,学好了就能解题了。最终的结局就是企业不停的投入,最终还是“镜花水月”。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找的机构只会培训,从利益诉求上讲,他们当然愿意赚这种“easy money”,真解决问题,那多累呀!也不一定有这方面能力。

原因二:如果没分清问题的层级就解决问题是不科学的!这掩盖了华而不实的培训带来的恶果。

1.2强势客户VS傻白甜服务机构

  但凡关注技术创新的客户,都是注重未来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是个高端项目,没实力做不了。

  关注技术创新的大型企业往往议价能力很强,资金雄厚,选择也多。对于这样的企业往往采取的态度是:给你一个课题做做,让我看到效果再推。往往企业拿出来的题目肯定是目前解决不了的,更大可能性是行业难题。课题的深度有时候就决定了,什么也说明不了。在高考的时候,出一道哥德巴赫猜想,那大家的成绩应该是一样的。但企业日常的工作中,哥德巴赫猜想应该占比不超过1%,而决定企业竞争实力的是另外99%

  当前企业的竞争,产品只是表象,背后的技术才是本质。而技术中,发明问题则是技术领域中最关键的部分。产品的附加值几乎全部集中于此。对于发明问题把握的深度,体现了企业的技术实力。

2发明问题的分级

  通过上边两个极端我们可以看到,不考虑发明问题的难度,片面强调解决问题和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发明级别的问题,阿奇舒勒先生也提出过相关的分级方法,中心思想是按照工作时间进行划分的。

这种划分方法有其合理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思路来推进创新方法。当发明级别比较低时,其实你不学TRIZ也可以解决问题。

  例如:一个7岁的孩子,你给他一碗热面条,他肯定不会用手直接拿,因为他的生活经验知道,会被烫伤。他不管去找一个专用夹子,还是用块布垫着,这都是“中介物原理”。他就是在应用创新方法,但是,您花这么多钱,就知道用块抹布吗?这显然又是不合理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当发明问题级别比较高时,给多少钱也未必能把问题解决。不讲人类的科技领域,仅仅中国的科技方面,就有多少卡脖子的技术问题等待解决?请注意,这些课题不同于那些人类根本就没解决的问题,而是国外已经解决,证明技术上是可行的,我们还没有解决。这些课题通过个TRIZ培训就解决了?别想了,这需要充分调用全面的技术资源。

  我们认识到了课题是由易到难,逐步递进的,我们也就可以给不同的技术问题配备不同的技术资源。初学时,解决发明级别低的问题,针对发明级别高的问题,就要配备更多的技术资源。即:我们通过这种体系的建设,完成对技术问题的层层深入,每个阶段都要有合理的输出物,投入要有产出,最终每个技术问题都要有一个“说法”。

3体系性推进对抗不确定性

  前文我们已经谈到,简单的问题小孩子也知道,随着课题的深入,逐渐需要配备更加深入的方法和工具。我们也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来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通过体系性的推进,针对技术课题进行分级管理,分级突破。简单的课题在方法引入初期就可以,也必须能看到效果,而针对复杂的课题随着资源的引入,逐步厘清。

3.1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对于TRIZ的创新体系建设,从实践角度讲,金字塔的模式还是比较有效的。这个模型应用了十年时间,是与企业不断磨合后完善的。

培训阶段:

  我们应该把企业一线的课题筛选出来,通过这个体系不断推进,由下而上,不同阶段,解决不同级别的问题。培训和咨询团队在这个阶段就应该介入,帮助企业进行课题的选择与规划,因为这非常考验团队的经验。

  我之前文《培训真的是学知识吗?》谈过,理论的学习应该在培训之前就完成。读书与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在效果上并无差异。在导入阶段,重点不是听理论本身,而是“听案例”。通过行业案例的学习,了解哪些技术问题适合TRIZ方法。TRIZ方法的适用范围比较窄,但是非常有效。在这个阶段,学员就可以尝试使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在这个阶段,明确几点:

A,     哪些问题适合TRIZ方法?

B,      尝试利用创新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技术问题;

C,     把适合使用TRIZ但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入下一个阶段作为实战训练的课题;

实战训练阶段:

  实战训练阶段的重点:

A,     分析和拆解问题,不能在大的解题方向上有缺失;

B,      引入有咨询经验的专家,带着课题边学习,边解题;专家必须参与实际的解题,不能坐而论道。

C,     一部分课题必须有解决方案或专利;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本质上是“知识”,从知识到实际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在实战中磨练,才能更好的应用这一理论。对于发明级别在三级左右的课题,一般通过实战训练,是可以求解出合理的方案。我之前文章《构建知行合一的TRIZ实训体系(完整版)》有详细阐述。

实战训练是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了呢?不是!有些高级别的发明问题,在这个阶段调用的资源还是不足的。对于这类问题应该进入重点攻关阶段,即咨询阶段。

咨询阶段:

  该阶段要基于前几阶段的成果,如问题的分析和拆解,针对课题引入新的资源:

A,     引入跨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B,      引入产品预测和技术预测;

C,     该阶段由咨询专家提出技术方案,产品专家给予辅助,共同完成技术课题;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已经基于前一阶段把课题分析和拆解清晰,所有解题路径都应该跃然纸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入跨领域的知识,没有相关知识的引入,全靠方法,在现代研发中也是不现实的。同时,这个阶段,还应该引入“技术预测”,从一个更高的维度高屋建瓴的看待技术问题,在这几个维度共同努力下,一个技术问题如果有可行的方案,很难被遗漏。

  咨询阶段的目标:要把课题有多少种解决方向列举清晰,找到潜在可行的子方向,深入探讨,直到找到解决方案。在极端的情况下即便当下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要清晰潜在的解决路径在哪里?我在之前文章《让TRIZ成为中央研究院的利器(难题篇)》谈过这个问题。我随后会通过几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几个这方面的案例。

  如果到这个阶段,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需要运用预测工具,从产品预测的角度来分析,潜在的解决方向在哪里。

3.2不同阶段配置的资源应该层层递进

  对于一个课题,如果求解,我们需要哪些资源呢?如图3

一个课题求解往往来源于五个方面:行业知识与经验、分析问题与拆解、TRIZ方法工具的应用、跨领域知识的借鉴,预测与技术进化。绝大多数课题,不需要创新方法,行业的知识经验就足够了,随着课题的深入,特别是“矛盾冲突”比较明显的问题,则需要引入TRIZ方法,再进一步,TRIZ的工具也很难解决问题,则需要引入更多的工具和技术资源。

资源引入表:

通过这种体系化的推进过程,我们可以把技术问题分别配置适当的技术资源,并进行求解。同时,从培训到实战训练,再到重点课题的咨询,每个阶段都应该有对应的输出。企业可以应用这个体系,每个阶段获得相应的收益,实现“投入”和“产出”的良性互动。在解决了一批课题的同时,也锻炼了一支队伍。

4未来的方向:从预测到解题,构建全面的创新体系

  上述体系,主要是帮助企业在创新体系建设上实现良性循环,避免长期投入而产出不确定。但是这种方式还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技术问题的提出是否合理?我们研究的方向是否在正确的发展路径上呢?企业需要回答这些问题,这就是《产品预测》的内容了。

  从整个体系建设的角度讲,最佳的方式是利用产品预测对产品进行宏观分析,先确定产品发展的突破方向,选定企业重点技术路径,在这个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分析和筛选,再推进整个体系的建设。这样更加科学、更加有针对性,同时,可以通过产品预测确定重点课题,保证有限的资源配置到重点方向上。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研发的竞争,而研发的竞争,本质上是效率的竞争。

5总结

  创新型的企业需要科学的创新体系。我们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研发当中,很大部分是系列化设计。企业对于这部分内容完全有能力解决。而难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发明问题上,这就是主要矛盾。对于发明问题,或者说研发中的关键问题,TRIZ是唯一成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其它方法论,如:FMEA、DOE、DFSS、精益设计等,不论名字多么神奇,都解决不了发明问题。企业的核心技术问题最终还得由TRIZ来解决。对于发明问题,抓住了TRIZ,才是抓住了核心工具。

  我们要用体系化的推进思路,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资源,把核心的技术问题逐步筛选并解决,为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科学、高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