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创新方法大赛

作者:史博嘉

 一次创新方法大赛前,一个学员想请我帮他指导一下课题报告。指导完了以后,又把他同事的一份报告给我,让我提提意见。我看了看,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改了。”学员问我,是不是很好了?我回答:“估计是倒数几名。改的意义不大。”最后,结果出来,验证了我的猜测,果然垫底。这个学员问我为什么做出之前的判断?我说主要是几点:

1.“创新八股”难有新意;

2. 整个课题质量太低,基本没有技术的创新性;

3. (不能说的秘密);

       今天就结合这个事谈谈如何才能执未来创新方法大赛之牛耳?

       技术创新(TRIZ)发展这么多年,培训机构也越来越多。从公司运营的角度讲,标准化、流程化、可复制是业务模式确立的重要标志。这些年TRIZ界基本确立了一个解题流程:问题描述、问题分析(因果分析、功能分析、流分析)、问题定义、问题求解(技术矛盾、物理矛盾、标准解系统、科学原理和效应)、方案评价。这套流程有其合理的地方,可以按部就班地对问题进行梳理和求解。但是,不论怎样,“形式”还是要服务于“内容”。现在很多培训机构把这种解题流程搞成了“八股文”、“填空题”。这使得良莠不齐的创新都穿上了华丽的外衣,让人难辨真伪。

       笔者始终认为,创新的灵魂是“需求”。不论你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流程,最终能满足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创新的工具很多,但不表示挨个用一遍就是创新水平高。围绕着课题的具体需求,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选用合适的工具,合适的流程,才是最好的。

      对于创新方法大赛来讲,专家评分其实也有很大难度。评委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每个课题的背景、深度、创新点。在这种情况下,再用雷同的流程,则使创新方法大赛失去了意义。这个问题是多方都面临的难题。

      笔者认为,对于创新方法大赛,首先要解题思想上创新,也就是能够针对课题有一个独立的思考,围绕着思考逻辑,综合利用解题工具。

      举个小例子,笔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从怀胎鳜鱼到IFR,大家可以参考。对于解题,可以以需求为导向,先确定IFR,根据IFR寻找物理矛盾,由物理矛盾找创新原理进行“分离”,如图1

 

 这个流程本身就带有对课题的思考。并且,在IFR的确定、物理矛盾的选择和创新原理的应用上,都大有文章可做。每个方向深入下去,都有丰富的创新空间。这才是创新深度的体现。

      创新大赛的辅导逐渐也形成了一个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希望参与其中的人不是一边靠“证书”和“头衔”唬人,一边拿着创新八股去敷衍了事。摆脱“八股文”式的创新,以独立思考为纲,真正地实现创新方法的融会贯通,这才是创新方法大赛的真正目的。